日常养生 中医文化 中医针灸 中医推拿 中医中药 中医艾灸

最美中药|养肺、止咳,平喘,润肠的“坚果之王”——苦杏仁

来源:原创   人气:228   时间:2024-10-08

  秋季,天干物燥,最宜润养。尤其白露过后,早晚温差更大,燥气明显,皮肤、鼻子、眼睛、喉咙等肺系统越发干燥,还有情绪波动大,消化循环缓慢等,这些释放的信号告诉我们,此时应该润养降燥,提到秋季最“润”养的食材,一定少不了杏仁。
  杏仁有南、北之分,有苦、甜之分,南杏仁味甘又称甜杏仁,以干果食用,北杏仁味苦又称苦杏仁,因北杏仁苷含量比较高,一般药用以北杏仁为主,以下简称杏仁。
  杏仁入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药中下品。苦杏仁味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这苦杏仁可不经多吃。苦就是它用来发送信号,告诉我们它有毒。可是聪明的人类会“苦中作乐”,发现了苦杏仁广阔的前景和应用价值,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枚小种仁的功效吧。
  一、止咳平喘
  中药中有“凡子必降”的说法,植物的种子落在枝头,成熟以后都要落到地上生根发芽,这就是在往下降,用于身体就有下、降的作用,杏仁在散、降之间调整肺的气机。中医理论认为,肺主宣发和肃降,也就是俗称的一升一降,所以但凡咳喘,往往都是与肺气不能正常升降有关。杏仁具有降气止咳平喘的功效。平时用得比较多的桑菊饮中杏仁就是用了它的降气功能,泄肺热改善咳嗽症状。
  尤其在秋冬季节,稍不注意,会引起感冒,经常出现咳嗽、多痰、气喘等症状,这个时候就会用到杏仁,它是治疗咳喘方中的“常客”。比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中就有它的身影。麻黄与杏仁两味经常搭档,麻黄开表宣发,杏仁肃降泄热,上下联手,解决肺热咳喘等问题。
  杏仁除了和麻黄配伍搭档以外,还经常和紫苏叶及桑叶一起使用。比如,在秋天用来治疗凉燥和温燥感冒咳嗽的杏苏散和桑杏汤,杏仁都在其中以降肺气。
  二、润肠通便
  杏仁走气分,又是一味开肺的药,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经大肠通腑泄热。《本草便读》记载:“杏仁,能润大肠,故大肠气闭者可用”。杏仁含有丰富的杏仁油,可促进胃肠的蠕动,润滑肠道,对改善便秘症状有显著的效果。常与柏子仁、郁李仁等润肠通便类药物配伍。
  日常生活中,如果过食辛辣刺激食物,果蔬水分摄入不足,导致肠道干燥,大便干结难解等问题,可以适当吃点杏仁,改善肠道功能,有效解决便秘的烦恼。大家记住一个特点:凡是带“仁”字的中药,基本都有润肠通便的功效,比如柏子仁,桃仁等。
  当然,杏仁的功效远不止这些,它还有美容养颜,软化血管,降胆固醇,抗炎,抗肿瘤等功效,对人体健康有着全方位的好处。
  不过,在此也要提醒大家,虽然苦杏仁有众多好处,但也不能食用过量。服用过量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在食用苦杏仁时一定要注意加工炮制和合适的剂量。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几种杏仁养生方:
  1、杏仁粥
  【材料】:苦杏仁粉10-20克,粳米或白米30-5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粳米或白米掏洗干净后,加入300-500毫升的水,煮沸后加入杏仁粉,一起煮至熟烂成粥,再加入适量白糖,温热食用。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改善便秘的作用,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慢性病群体。
  2、杏仁雪梨汤
  【材料】:苦杏仁10克,雪梨1个。
  【做法】:将苦杏仁和雪梨放入锅内,隔水炖1小时,然后加冰糖调味,食杏仁雪梨汤。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口干舌燥,干嗽,便秘者。
  3、杏仁猪肺汤
  【材料】:当归15克,杏仁15克,猪肺1只,葱、姜、椒、盐适量。
  【做法】:将猪肺洗净,切块;把诸药包布,同炖至猪肺熟,约60分钟;把药包去除,加入葱、姜、椒、盐等调味服食。养血通便,适用于大肠燥结不通,肺气不足导致的咳嗽。
  日常生活中不建议盲目食用杏仁,同时对于各类食材建议搭配食用,做到均衡膳食。在药用方面,应遵循专业医师的建议,有以下情况人群服用苦杏仁时,需要慎用。
  1、杏仁过敏者: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或者是明确对杏仁过敏的人,食用杏仁后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风疹、头晕恶心等症状。
  2、孕妇:由于杏仁具有氢氰酸,通常有毒性,孕妇体质特殊,为保证胎儿健康发育,不建议食用。
  3、大便溏泄者:杏仁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如果大便溏泄患者食用杏仁,可能会加重腹泻的情况,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4、糖尿病患者:杏仁的热量较高,含有一定量的糖分,糖尿病患者食用杏仁可能会造成体内血糖水平的波动,因此应尽量减少食用。
  5、实热体质者:杏仁是温性食物,所以实热体质的人也不宜食用,以免引起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不良情况。
  总的来说,苦杏仁有一定毒性,服用过量会产生氢氰酸中毒,而呈现眩晕、心悸、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一般用来入药,病去即止,不建议用来长期养生。食用时建议先咨询专业医生,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情况服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