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为什么要养阴呢?因人们不良生活方式(熬夜、工作压力大、嗜食辛辣肥甘等)的影响,容易耗伤人体阴精;加之秋季时节,暑热未尽,燥金主令,易耗损肺胃津液。此时多食用甘寒之物有助于缓解伤津的不适感,而具有养阴生津的麦冬最适合不过了。
麦冬为传统的补虚类中药,来源于百合科植物药用部位为块根。因其与大麦须根、苗叶形态相似,且冬月常绿不凋,故又称之麦门冬。
《神农本草经》云“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
麦冬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5~3cm,直径0.3~0.6cm。气微香,味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功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其中,以川麦冬产量最大,中药饮片大部分以川麦冬作为道地药材入药。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麦冬主要含甾体皂苷类、高异黄酮类、多糖类等化学成分,在养阴生津的同时,还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系统、调节免疫、抗肿瘤、降糖、抗炎等调补效果,我们来了解它的主要功能:
一、养阴润肺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麦冬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白色入肺,善于养肺阴,清肺热,对于阴虚肺燥有热之鼻燥咽干,干咳痰少,或口渴,脉细数等症有缓解作用。麦冬就像一位老朋友,通过与甘寒之品(沙参、玉竹、冬桑叶、生扁豆、花粉、生甘草)团结合作,组成沙参麦冬汤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二、益胃生津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胃喜润恶燥,麦冬味甘柔润,性偏苦寒,长于益胃生津,对于胃阴虚有热之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常结合生地、玉竹、冰糖组成益胃汤,养阴益胃,结合玄参,麦冬组成增液汤,増液通便。
三、清心除烦
麦冬归心经,养心阴,清心热,对于心阴虚有热之心烦、失眠多梦等症有调节作用,常与生地、酸枣仁、柏子仁等养阴安神合作,组成天王补心丹滋阴清热,养血安神;治热伤心营,神烦少寐者,常与生地、玄参、黄连等清心凉血之品合作,组成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神农本草经》将麦冬列为养阴润肺的上品,言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麦冬不仅可以入药,在我们生活中与多种食材搭配,锻造出难得的美味。当我们口渴、咽喉痛时喝麦冬茶,口感甘润。麦冬还有促进胰岛细胞功能恢复、增加肝糖原、降低血糖的作用,是糖友处方中的常用品,取适量麦冬,开水浸泡,每天多服几次,能有效缓解口干渴的症状。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食疗方:
1、五汁饮
【主要材料】:藕20g,荸荠30g,麦冬5g,梨70g,芦根8g。
【制作方法】:梨去皮、核,荸荠去皮,芦根洗净,麦冬切碎,藕去皮、节,然后以洁净纱布绞取汁液和匀。
五汁饮可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要针对肺胃阴伤。低热,或不发热,神疲气短,干咳不已或痰少而黏,口舌干燥而渴,舌红而干,脉细数。
2、三叶润燥茶
【主要材料】:人参叶、桑叶、枇杷叶、麦冬各15克,桔梗6克,甘草5克。
【制作方法】:适量水煎煮,每日1次当茶饮。
三叶润燥茶可养阴清肺,可缓解由秋冬季干燥引起的干咳、鼻咽干痛等症。服用时注意人参叶多用于体虚者;身体强壮以及有实热症状如大汗等人不宜服。此外,高血压、失眠患者也不建议用。服用期间不宜喝其他茶;也尽量少吃热性食物。
3、玉竹麦冬糕
【主要材料】:玉竹30克,麦冬15克,马蹄粉600克,白糖180克,猪油少许。
【制作方法】:玉竹研成细粉备用;麦冬煎成浓汁;再将马蹄粉加白糖、清水、玉竹粉、麦冬浓汁液拌匀,倒入模具;放入笼屉蒸熟即成。
玉竹麦冬糕可养阴生津、清热化痰。适合于阴虚咳嗽、口干口渴等人群食用。
麦冬无论作食用还是药用,需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适合的服用方式和剂量。禁忌人群和注意事项如下:
《本草纲目》云:“气弱胃寒者不可饵”。
1.麦冬性微寒,凡外感风寒咳嗽、脾胃虚寒泄泻症不宜长期服用,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
2.麦冬能养阴生津,有助湿之弊,所以胃有痰饮湿浊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胸闷、身重倦怠口腻、咳喘痰稠量多之痰湿盛者,不宜服用。
3.麦冬性质微寒,尤其老年人,体质较弱,且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一旦进补不当,不但起不到调养身体的作用,还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4.不宜同食款冬、苦瓜、苦参、青藤、鲫鱼、木耳。
秋日午后,小憩之余,不妨来一盘由麦冬构成的下午茶点吧,让家人身体越来越滋润,快乐地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