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渔父案例分享

渔父故事|他从癌疾反复的暗夜中走出,三月无惊,六月无病,康复的光悄然亮起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5-07-01 浏览量:15
  【编者按】:
  在渔父,我们见过无数被病痛反复拉扯的身影,也见过在希望渺茫中重新站起的人。
  这位77岁的老人,三度手术,与癌共行,几乎走到了身心俱疲的尽头。而这一次,他没有再被推进手术室,而是走进了渔父的诊室,接诊的是渔父87岁的老中医宾其祥。
  宾其祥医生没有开出惊世骇俗的“神方”,也没有许诺速效神奇的疗愈。他做的,是中医最朴素也最本真的事——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扶正祛邪、安人心气。
  癌症不是宿命,也从不是终局。真正的疗愈,往往发生在病情“得控”的那一刻,也发生在一个人重新感到安心、踏实、有方向的那一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渔父日复一日的日常。
  在这里,我们仍相信医者与患者之间,可以彼此看见;生命与时间之间,可以缓慢回春。
  01
  人这一生,最怕的不是病
  而是病中的那份无力与孤独
  77岁的廖先生,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身无显赫背景,性情温和恬淡。但命运却不肯放过他。
  他没想过,自己的人生会在暮年时,与“膀胱癌”结下长久的纠缠。
  在一次体检中发现尿液中有隐血时,他以为只是劳累所致,未放在心上。但随后血尿加重,尿频尿急接踵而至,生活像被钉上了不安的刻度表。
  无家族病史,无明显诱因,他却在2023年10月,被确诊为膀胱癌。
  手术,复发,再手术……
  第一次手术后不过半年,癌细胞卷土重来。第二次手术之后,三个月不到,第三次又接踵而至。
  每一次麻醉下的沉睡,都是一次对命运的妥协;每一次复查前的等待,都是一场悬崖边的凝视。
  那些夜里醒来的时刻,他不是被病痛叫醒,而是被不确定的人生惊醒。
  02
  人间至暗时,仍有灯火微亮
  2024年9月,经病友介绍,廖先生来到渔父国医馆,找到了宾医生。
  他来时已经历三次手术,情绪低落,面容苍白,言语间夹杂着对命运的不信与不甘。
  宾医生只是静静听他讲完,然后轻声说:
  “病不只是身体的事,怕也不是癌症最可怕的部分。怕,是把活着的心关住了。”
  中医讲“望闻问切”,更讲“察心观人”。
  望其舌,舌质暗红有瘀;
  诊其脉,弦涩而虚;
  问其症,湿热、瘀毒、虚劳与恐惧,层层交织。
  病的根不只是“癌”,还有久病之后身心失衡的正气耗损,和情志失调导致的气机郁结。
  03
  守住正气,便有转机
  宾医生为他定了一套温而有力的调理方案:
  以“解毒散结”为核心,重用重楼、山慈姑;
  配合“健脾益气”,用黄芪、白术扶住后天之本;
  活血化瘀,以三七、莪术疏通壅滞;
  并辅以饮食调养、情志指导,鼓励他打太极、练八段锦、晒太阳、与草木为伴。
  这是一个不着急与病“对抗”的方案,而是在慢慢扶正祛邪、调和阴阳,陪他把身心拉回自己的地方。
  04
  三月无惊,六月无病
  时间悄然过去三个月。
  廖先生再去复查时,报告上的数字第一次不再令他恐惧。
  血尿消失了,夜尿次数减少了,疼痛也几乎没有了。医生说:“控制得很好。”
  再过三个月,影像结果显示:肿瘤缩小,转移迹象受控。
  六个月里,无一刀入体,无一夜惊醒。
  这个曾一度陷入绝望的老人,坐在诊室里眼角含泪地说: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陪老伴再过一个秋天。”
  05
  渔父观点
  病,是一场与生命的重新对话
  中医不与病魔争短长,而是与生命缓缓言语。
  我们不说“治愈”,更不谈“神方”,
  我们所做的,是找到那个被病痛遮蔽的人——恢复他的气血、平他的心火、稳他的神魂。
  在渔父看来,病,是身体发出的请求;而疗愈,是一个人重新与自己站在一起。
  06
  渔父寄语
  病不是终点,疗愈才是归途
  如果你或你所爱之人,也正走在这条黑暗而孤独的病程上,愿你知道:
  “病不只是破坏,它也可能是一次重建。”
  “春回人间处,光自心中生”,我们愿陪你一起,看见那场病后的光亮。
  渔父国医馆·故事系列,
  记录每一位重归安宁的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