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故事|官树林:一场湿疹治疗,见证医术与信任的力量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5-10-29
浏览量:5
【前言】:
中医的力量,从来不止在药方里。
有时,真正起效的,是医生与患者之间那份不言而信的默契。
01
五年的痒
宋奶奶77岁时,湿疹已经跟了她整整五年。
起初只是手臂上几个小红点,痒得钻心。
后来,红点连成片,渗液、结痂、脱皮,
连脚踝都没能幸免。
近半年,病情全面爆发。
全身密布红斑丘疹,
夜里瘙痒难忍,她几乎彻夜不眠。
口干口苦,脾气急躁,
一家人也跟着揪心。
02
一次看诊
2024年11月20日,家人带着宋奶奶来到渔父国医馆。
官树林医生接诊。
望舌、切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再看皮肤:红斑、丘疹、渗液并见。
官医生判断:“这是湿疮,体内湿热郁滞、气血不调所致。
要先清热除湿,再调和气血。”
他开出十四付中药饮片,叮嘱家属每日煎服。
半个月后复诊,
红斑淡了,渗液也少了些。
他根据病势轻重调整药方。
从冬到春,病情起伏向好。
但夜里的瘙痒仍未完全消退,
皮肤干得发紧。
宋奶奶叹气:“医生,我不治了。”
家人也疲惫不堪,停了药。
03
停滞,并非终点
病情似乎进入僵局。
皮疹没再起,但皮肤依旧干裂瘙痒。
医馆客服在回访时发现了这个变化,
再次将信息反馈给官医生。
他分析:“这是顽固性湿疹后期的阶段性反应。
湿邪虽退,但津液未复,皮肤失养。”
官医生与家属多次沟通,终于劝动宋奶奶重新调理。
这次,他减少了黄芩的量,
加了养阴润肤的玉竹,
又配防风、荆芥祛风止痒。
两周后复诊,宋奶奶笑着说:“终于不痒了,皮肤也润了。”
到了十月复查,湿疹未再复发,
她能安心睡觉、出门晒太阳。
04
慢病的逻辑
医学里,最难的是慢病。
它不像急症那样立竿见影,往往需要时间去“等”。
官医生说:“治病像养花,要等花开的时节。
病情的反复,有时是身体在调整。”
他记得一个病人,
为了“快”,
去了所谓的“民间医生”,
靠激素暂时压下了湿疹。
再复发时,肝肾已受损,回天乏术。
“所以慢,不是拖延,而是尊重身体恢复的节奏。”
宋奶奶的康复,并不只靠药方。
更重要的,是医生没有放弃,
家人仍然信任,
而她自己,也终于愿意再尝试一次。
中医讲“气血未和,则百病生”。
其实,医患关系也是一种“气血”——
不通,则阻。相和,则愈。
官树林医生说:“真正的治疗,是医生和患者一起完成的。方能解病,心能疗人。”
医生需要的是时间,
患者需要的是信任。
当两者同时存在时,
疗效,才会悄然发生。
结语
渔父寄语
湿疹,不只是皮肤的病,
也是身体与时间的拉锯。
每一场治疗,
都是医与患共同的修行。
慢一点、稳一点,
才能让身体重新找到它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