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宁 | 冬令进补秋打底,一定要把握住晚秋“底补”最佳时期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2-10-17 浏览量:2569
  传承/传播/开放/包容/绿色/健康
  做有情怀的医馆/有温度的产品

  渔父/2022/健康续航

  秋冬交替转换时节气候逐渐转寒,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所以人体也应收敛神气,使气血充足,秋天肃杀之气较重,为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影响,人体需平和,固守神气,静心宁志,保持肺气清肃功能,使阳气收敛,滋养阴气,濡润肺燥,为冬藏做充足准备。秋冬交替转换时节正是燥感、咳嗽、慢阻肺、老慢支、哮喘等肺系疾病的高发时期,所以秋季养生重在肺。
  寒露到霜降节气,气候转承变化大,天地之间的气机、邪气也在发生变化,此时开始自当做好身体各方面的养护,很多人都知道秋冬要进补,形成了“冬令进补,秋垫底”,“贴秋膘”“秋季补益”等养身观念,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好蓄能准备。

  在炎热的夏天,人们身体消耗大而进食减少,出现体重减轻、倦怠乏力等“无病三分虚”,症状,秋凉最宜食疗进补,恢复和调节人体脏腑机能。
  由于夏天人们进食生冷瓜果与冷饮较多,一定程度上损伤了脾胃功能,到秋季人体阳气渐弱,阴气渐长,脾胃功能和人体抵抗力更易下降,若在此时大量进食稠腻滋补品,肯定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腹泻等症状,所以在冬令进补之前为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秋补首先考虑食疗。
  如果身体脾胃功能感觉明显较弱,或长时间持续出现上述症状,建议进行中药调理,避免虚不受补,加重肠胃负担。在秋天用中药调理,同时配合食疗可以为冬令进补做铺垫。
  秋季进补开始前,我们建议至少在服用秋补药前15天开始辨证服用健脾理气化湿浊,开胃助消化吸收的中药,以恢复胃肠功能,消除湿浊,使舌苔干净无腻苔,进食后无胀满感,并保持脾胃最佳功能状态,为冬令进补开路。

  秋季食疗引补按秋令“因时养生”原则,提倡服食平和的食疗方,调整脏腑功能,使人体逐步适应冬季的严寒气候,为冬令进补作引导。
  食疗重在调养,补充一些富有营养又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鱼、瘦猪肉、鸭肉等清润肉食。
  多食如山药、沙参、玉竹、百合、银耳、芡实、莲子、薏米、大枣、核桃肉、龙眼肉、百合等清淡平和药食之品,可润燥润肺,收敛肺气,顺应秋天气机肃将之时令。
  此外,酸性时令水果可适当食用,有利生津,如葡萄、柚子、乌梅、山楂等。

  体弱、身乏的特殊人群也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生晒参,麦冬、西洋参等,补气生津,顺调五脏。尤其对患有老慢支者,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的人群,在秋季可多吃核桃肉等帮助身体补肺益肾纳气,还可服用金匮肾气丸,或辨证服用调补肺系功能的水丸或蜜丸,有利于在冬季拒外邪于体外,减轻疾病在冬季的发作,并为冬令进补作引导。
  中药底补与食疗引补,都是秋季“因时养生”的要旨,不仅补养了身体,而且使冬季进补时易为人体所接受,不至于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当然,秋补也不是人人都要,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高尿酸、肥胖人群不适合,也不推荐。

  最后给大家推荐几款秋补的药膳茶饮方:
  一、山药安神粥
  材料:新鲜山药100克(干山药减半),莲子15克,枸杞15克,芡实10克,白米或小米20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食材洗净后同白米或小米一同入锅,大火煮10分钟后转小火煨煮90分钟,最后放冰糖融化即可食用。可补气补血,补肾温胃,帮助恢复肠胃功能。
  二、水鸭沙参汤
  材料:新鲜水鸭500克(或半只),新鲜北沙参150克(干沙参50克)生姜30克,虫草花20克,百合15克,麦冬10克,芡实10克。
  做法:将水鸭先汆水后加入其它药膳,大火煮5分钟后转文火45分钟左右即可。可滋阴润肺,益胃生津,针对秋季阴虚肺燥或肺阴虚所致的干咳,咽喉干燥都有改善和治疗作用。
  三、山参鸡汤
  材料:松子仁30克,新鲜林下山参30克左右或西洋参片15克,红枣15个,母鸡1只(500克左右),老陈皮半片,生姜30克。
  做法:1.松子仁、红枣、陈皮洗净,母鸡去内脏、肥油,切成大块状。与药膳食材一起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90分钟左右,调入适量食盐便可。可润泽肌肤、调理五脏,防治秋冬皮肤干燥,瘙痒的作用,还可对秋日唇焦口涸有治疗作用。

  无虚不补,对于身体健康并无任何虚证表现者,尤其是幼儿、青少年群体,秋季无需刻意进补,也不建议进补。对健康的人来讲“药补不如食补”,均衡营养、充足睡眠与适当运动更为重要,而且完全能代替药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