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照|三伏天来了,你会避“暑”吗?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3-07-10
浏览量:1468
传承/传播/开放/包容/绿色/健康
做有情怀的医馆/有温度的产品
渔父/2023/助力健康
大家好,我是彭医生。
进入小暑节气以后,门诊中很多患者都有一些舌苔厚腻,身体感觉困重,各种不适,特别容易疲倦,问我是什么原因?
其实主要还是每年的暑热时期又到了,节气性周期规律导致的。
今年6月底到7月中旬,天气炎热,时有雨水,天地间暑气蒸腾,高温闷热,出现“上蒸下煮”的典型气候。每年这个时间段,中暑,发热,拉肚子等疾病,特别高发多见。
中医一般把每年的这个时期天地间的邪气称为暑邪,暑邪它具有典型的季节性,一般发病于夏至到立秋,为夏季的主气。
“暑”的特点,其实就是这个时期气候的特点:热+湿。
中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中原和南方,在这个时期,温度越来越高,而且伴随水分的蒸腾汽化,空气湿度大,湿热共同致病。
提起暑邪,大家都不陌生,表现得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中暑”。夏天军训站,室外作业,田间劳作的时候,正是天气闷热,经常会有突然倒地,气息微弱,大汗淋漓,口干舌燥,意识模糊,肢体无力的情况,应该很多人都有可能都遇到过这种情况。
那么,什么样的病情症状表现就说明你可能中暑了呢?
夏季暑邪的致病特点,我们一般总结为3点:
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是夏季火热之气,表现为一系列的阳热证,发热,面红等等。和火邪表现很类似。
二、暑性升散,易扰心神,伤津耗气
这个也和前面讲过的火热之邪特点一致,升散,易扰上部,头面,出现头昏,面赤,肌表腠理开泄而多汗,心烦不宁,昏迷,口渴,小便短少,气短乏力,等等表现。
每年到夏秋间这个时间段,门诊的病人很容易出现多汗,气短乏力,睡眠不好,上火,尿黄的症状。这时候用药,需要考虑清暑益气的思路。荷叶,西瓜皮等等,这种都可以选为这个季节的特色应季生药,便宜好用。
三、暑多挟湿
暑邪致病,除了热以外,受湿邪的影响也很大,气候炎热+水汽蒸腾,所以作用于人体,受湿邪的影响,就会出现湿重的特点,头身困重、汗出不畅、疲倦乏力、胸闷脘痞、胃口不好、便溏不爽等等。
有这3个特点表现的暑,我称之为“阳暑”,阳热表现明显。也就是说热+湿。另外还有一种,我临床发现也不少,给大家补充一下。
这种古人称之为“阴暑”。阴的东西比较多,啥情况呢?热的表现有一些,但是不明显,会伴随比较明显的湿+寒的表现。
是不是有点奇怪?怎么会又寒又热?我给大家说下这种情况是怎么出现的:古人夏天很热的时候,贪凉饮冷,可能在外面摆个竹席,吃个井水里面捞起来的大西瓜,数着小星星,一不小心就睡着了……
醒来后,发现自己头痛脖子僵,鼻塞,恶寒,但是又有点发热,身体感觉很困倦,舌苔很厚腻,肚子不舒服,可能还有点拉肚子,这些症状,是不是寒+湿的表现很明显?
和前面讲的“阳暑”、“中暑”有点不一样。古人管这叫阴暑。也是暑邪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种情况现代有了空调和冰箱之后,更多发了。推荐一款中成药,藿香正气水,大家可以试试,成人口服含酒精额,儿童婴幼儿可以口服藿香正气液,每次兑水冲服。
总之,三伏天期间,大家一方面要避暑,室外注意防晒,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要太贪凉,空调、冷饮、冰淇淋,要适可而止,避免突冷突热中阴暑,脾胃虚弱者还特别容易引起胃肠疾病。学会正确避暑,才能养生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