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节气|小暑正盛:风起荷生,蝉唱七月;这个夏日,自在而热烈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5-07-07
浏览量:36
与这个世界被创造时相同
光突然在人们的肩膀上沉重地辉煌
活着居然这么
如此的单纯
蝉就像刚学唱的合唱团
一齐开始鸣叫
人们活过的七月
人们活着的七月
……
——古川俊太郎《七月》
【编者按】:
七月初,小暑至,盛夏正起。
阳气最盛的时节,蝉鸣成团,风起荷动,一切都在“热”,也都在“明”。
这一期小暑节气,我们不只谈调养,也谈节奏的节制、生命的节气、人与自然的默契。
愿你在这个火热的世界里,仍能找回一份:清明、自在、踏实地活着的感觉。
七月,是阳极之巅,也是盛夏真正开始的节奏点。
小暑一过,暑热未至极,但天地已悄然拉开“极盛”与“转化”的帷幕。
我们借古川俊太郎的一段诗句,来开启这次小暑的提问:“活着,居然这么,单纯。”
蝉鸣如合唱团,人们活过的七月,人们活着的七月。
这一刻,也许你在忙,也许你在倦,也许你在跑着追求“更好”——但愿这篇节气小文,能让你在盛夏的一隅,回到一种:
“自在活着就很好”的身体感。
壹
小暑将至:
光在肩头,蝉鸣如潮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今年7月22日将迎来大暑,但小暑已是阳气的高点,热意开始“由内而发”。
小暑,是全年第十一节气,意为“小热而未极”。
此时,阳气登峰,天地如沸,暑气将成未成,最考验心与身的调节力。
《说文》曰:“暑,热也。”
蝉声如潮,绿荫渐密,古人称此为“天地热气之极化”。
此时,是天地光热的鼎盛期,也是人心、身气、情绪、阳火一同升起的时期。
但热的极致,不只是身体上的焦灼,
更多时候,是一种“无所安放的躁”。
蝉鸣声渐响,是自然的合唱。
阳光沉甸甸地落在每个人的肩上,不炫耀,却真实。
如古川俊太郎所说:“光突然在人们的肩膀上,沉重地辉煌。”
这一时节,不再是春的轻巧,也不是秋的收敛,
是阳盛中的分寸感,是火热中的留白。
贰
热极未至,人最烦热浮躁
真正的伤身的,源于心躁
中医讲“小暑不养心,长夏必伤身”。
小暑期间,阳气上升太盛,心火易动,神明不宁。
表现为:
●睡不好、早醒、心跳快、易烦躁;
●情绪易爆发,头重心热,思绪散乱;
●身体出汗多但气短乏力,甚至动则乏。
表面是天气热,实则是“心气无所安、身心难以承载盛阳之力。
暑气未至极,人却常先“自乱阵脚”。
叁
天人之道:
盛阳之中藏调息
炽热之下寻阴凉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但养阳非“增阳”,而是调阳、养神、安心。
这一节气的养生秘诀,不是“做得更多”,而是“留白”:
少说一句话,气不上浮;
慢吃一口饭,火不内生;
清凉一念起,心便自得凉。
盛中有度,热中藏凉,这才是小暑的调性:
身不需猛进,心更需沉静。
肆
纳凉之道:
古人的夏天,是一种智慧的慢生活
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魏·曹丕
在没有空调、冰箱、Wi-Fi的古代,祖先们如何度夏?
“浮瓜沉李”——井水浸瓜、寒水冷果,清凉入口;
“碧筒饮”——荷叶作杯,茎为吸管,美酒沾荷香;
“卧瓷枕、披竹席、拥竹夫人”——用风、用凉、用香草;
“凉屋滴水、风亭纳凉”——住法皆调,设计顺天;
“暑汤解热,冰酪止烦”——中药凉方与自然冷饮并用。
这一切,不靠科技,靠的是顺天时、善用物、安于心。
伍
蒲扇西瓜凉席:
我们曾拥有的夏天
你还记得小时候的夏天吗?
天色微暗,一家人坐在院子里,
爷爷摇着蒲扇,奶奶给你切西瓜,
你躺在凉席上听蝉鸣,听他们讲故事……
风穿过树叶,月亮落在屋檐角。
那时的夏天,是热着的,也是自在活着的。
而现在的我们呢?
被空调封闭在房间,刷着手机、点着冷饮,
失了风,失了声,也慢慢失了“感”。
我们活得更方便,却不再知凉。
过得更高效,却忘了体感的喜悦。
陆
天地之卦:
小暑对应《火地晋》
盛中藏度,进退有道
小暑节气对应《易经》中的卦象为:火地晋。
上卦为离(火),下卦为坤(地),象征火照大地,万物腾升。
“晋”是进步、提升之意,但盛极而易衰,阳极而转阴,是“升”中藏“退”,“明”中寓“敛”。
这正是小暑对我们的提醒:
在最热的时候,不必最用力;在最亮的时节,也要懂得暗藏。
柒
渔父小暑养生三法:
清心、缓行、轻养
1.清心养神·安之若素
●夜卧早起,心静勿躁;适度午休以安阳气。
●读诗、泡脚、冷巾抹心口,皆为“养神”之道。
2.饮食节制·不贪寒凉
●推荐:莲子、百合、冬瓜、绿豆汤、薄荷花茶。
●不可暴饮冰品,更忌寒凉直入口。
3.动中取静·坐卧有序
●早晨缓动气血(如八段锦、太极)、夜晚早收心神。
●忌剧烈运动、大汗过度,阳伤易虚。
捌
科技让人更凉,却也让人更虚:
现代生活的“假凉真耗”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凉爽”了——
空调、冷饮、冷藏、抗热黑科技层出不穷,
但我们的身体,却越来越怕热、越来越乏力。
这是因为科技带来的是“表层的凉”,
而中医所讲究的,是“内里的平衡”。
在临床中,越来越多年轻人即使在三伏天也出现:
腹泻、食欲差、月经紊乱;
心悸失眠、疲倦乏力、情绪烦躁……
表面看起来是“热”,实则是内寒夹湿、阳气被闭。
这就是现代生活的隐性危机:
你以为你在避暑,其实你在耗阳。
三伏天不只是“热”,更是“养阳调体”的关键节点,
越是科技包裹的时代,越需要回归自然之道,调养未病之体。
其实,无病之病,多源于阳虚寒湿:三伏天,正是调阳时。
很多现代人有这样的感觉——
心口隐隐作痛、气短胸闷、反复乏力,
却总是查不出问题?
渔父医生在临床中发现,
这类“无病之病”,多与阳气亏虚、寒湿内侵有关。
现代人久居空调房,饮食偏凉、情绪过耗,
本就阳虚体质,一到盛夏反而更容易“外热内寒”。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最宜扶阳祛湿的时机,
如果能够顺应时令、适当调养,
往往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些“说不清的慢性不适”。
玖
一味小暑茶
名曰“荷风清暑”
在这样的时节,渔父国医馆一盏应时而制的节气茶,
比任何清凉都更贴心养人。
我们渔父为这个节气,取了一个名字——
《荷风清暑》。
像一阵荷风掠过暑日,温柔又有力,
清心而不寒,养阳而不燥。
配伍:荷叶、薄荷、麦冬、百合、甘草。
功效:清心润肺,化湿除烦,温润不寒。
意象:如风拂荷面,不寒不烈,清而不凉,化而不燥。
这不是一味“凉茶”,
而是一碗“在盛中寻清、在热中调息”的节气之方。
我们不以寒制热,而以和解暑。
拾
尾声
盛暑之中,有节之养
火热之际,有心之静
渔父观点:自在活着的七月,不是奋力燃烧,
而是在光中安住,在热中藏清,在动中自稳。
有风,才叫夏天;
有节,才知养生;
有心,才见清凉。
很多人到了夏天,一看一年过半,叹时光流水,越活越急,越追越虚。
事业的高峰期,情绪的爆发期,身体的焦灼期,全压在这一季。
可你是否停下来问过一句:
“我是在追求成长,还是只是在烧干自己?”
盛夏未必非要轰轰烈烈,
也可以清简、缓行、如水流年。
我们在小暑的时节写下这段话,
不是为了告诉你什么“不可以”,
而是想说:“自在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节气的回应。”
愿你在光的辉映中,不灼伤;
愿你在热的季节中,不迷路;
愿你在蝉鸣中,听见自己的心跳和呼吸。
愿你在这个小暑,
不为热所扰,不为躁所缠,
清清爽爽地,活过这个世界最明亮的季节。
愿你安然活过这个七月,
如诗中所言:“活着,居然这么,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