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国医馆长沙中医旷惠桃教授论——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优势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17-09-04 浏览量:7090
      风湿病是是以累及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如肌肉、肌腱、滑囊、筋膜、韧带、神经等部位,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并已成为世界“头号”致残疾病 。因其与自身免疫有关,多数疾病缠绵难愈,有的患者需终身服药治疗。而目前尚无根治此类疾病的药物,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为:非甾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及激素,其长期用药的副作用与其治疗作用一样不应被忽视。今天长沙中医旷惠桃教授为大家讲述中医中药在风湿病的治疗上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蕴藏着极大的潜力。
      (一)辨证论治,整体调节
      中医治疗疾病的的最大特点是辨证论治,整体调节。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根据病人当前的主要临床表现,首先辨别其病性,是实?是虚?是寒?是热?如属实证,当辨明是风痹?寒痹?热痹?抑或湿痹?如体质偏虚,当判断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肝肾亏虚?抑或脾肾亏虚?继而综合辩证,整体调节。如外有风寒湿邪气阻滞经络关节,内有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见腰膝冷痛,关节肌肉重着麻木,腿足屈伸不利等之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寒滞经脉见四肢关节冷痛,面色少华者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阴虚夹湿热者,用左归饮合四妙散;阳虚夹寒湿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味等等。辨证论治,整体调节的治疗方法,需要医生全面系统地权衡病人邪正盛衰等方面情况,强调辨证求因,治病求本,既抓住疾病的本质,又重视疾病的表象,注重标本同治,邪正兼顾,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二)能迅速减轻患者症状,有效减缓疾病进程  
      许多患者早期阶段可能局限于关节疼痛、腰痛、身痛等几个症状,化验指标正常或轻度异常,不够某些风湿病的诊断标准,西药选择治疗有困难时,可选择中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病人痛苦。已确诊的慢性风湿病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可根据病情采取以中医药辨证论治为主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疏风祛湿、温经散寒、温寒祛湿、清热凉血、活血通络、补肾壮骨等不同治疗方法。或散风寒于外,或清热除湿于内,或活血以祛瘀,或温经以通络,邪去络通,“通则不痛”,故能迅速减轻患者痛苦。研究表明,临床常用祛风除湿类中药,大多具有与西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同样的抗炎镇痛作用,其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之力虽稍逊于西药,但副作用很少,病人易于接受,临床可结合辨证酌情选用。若属寒者,可选用桂枝、麻黄、乌头、附子、羌活、独活、细辛等;属热者,可选用忍冬藤、青风藤、海桐皮、秦艽、牛膝、黄柏、丹皮等;属瘀者,可选用桃仁、红花、乳香、三七、丹参、蒲黄、血竭;属虚者,可选用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鸡血藤、淫羊藿、巴戟天、杜仲、骨碎补、肉苁蓉等。
      中药还能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能有效地缓解病情,改善体质,减少激素撤减过程中复发的危险性,减少发作次数和发作严重程度,从而能有效地减缓甚至阻止疾病的进程。
      (三)能弥补西药不足,并减轻其毒副作用
      如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目前已成为临床主要治疗方案,主要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一是合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既可加强其解热镇痛之疗效,又可弥补非甾体类抗炎药疗效不持久,不能控制病情进展的不足;二是合并使用改善病情药,通过调整全身气血阴阳的盛衰,既能改善临床症状,使联合用药能充分发挥药效作用,又能根据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副作用进行辨证治疗;三是合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往往容易导致疾病的反跳,配合中药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对激素的依赖。目前已发现中药中有许多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及类似糖皮质激素作用的药物,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滋补肾阴和温补肾阳。其中滋阴药有:熟地、生地、龟板、枸杞、山茱萸、知母等,温阳药有: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附子、鹿衔草、桂枝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药物有:甘草、秦艽、穿山龙、淫羊藿等。运用中药治疗还可以减轻激素的副作用,如预防感染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等。如清热解毒药对应用激素后感染的诱发和加重,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而无引起二重感染之弊;健脾补肾药可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滋阴清热或温补肾阳中药与激素联合应用,可以消除其食欲亢进、情绪激动、心烦失眠等副作用并提高疗效;补肾活血可以防治激素导致的股骨头坏死;健脾和胃药可减轻免疫抑制剂或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的刺激;益肾填精药可防止免疫抑制剂对骨髓及机体正常免疫力的过度抑制等。
      (四)能调节患者免疫功能    
      现代药理研究已经证明,中医药治疗疗风湿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硬化症、骨性关节炎时,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从而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展和进程;
      能提高免疫功能的品种:如补气药中之人参、黄芪、灵芝,滋肾药中之熟地、黄精、枸杞子,养阴药中之石斛、天花粉、麦冬,活血药中之参三七、红花,清热药中之柴胡、鳖甲等,上药大多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当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或因使用西药免疫抑制剂冲击疗法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而处于低下状态时,使用一些能提高免疫功能的中药,不仅能提高免疫抑制剂的疗效,还能改善体质,增进健康,有助于祛邪外出或抵御外邪的再度侵袭。
      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如生地、熟地、沙参、玄参、麦冬、黄芩、黄连、苦参、忍冬藤、土茯苓、山豆根、金雀根、羊蹄根、虎杖、郁金、丹皮、赤芍、川芎、徐长卿、蒲黄、莪术、生军、制首乌、决明子、山慈菇、南星、半夏等,这些中药有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有的具有细胞毒性作用。有专家预测,找到一种中医的“免疫抑制剂”的期望指日可待。
      (五)具有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中医的传统是平衡理论,认为人体一旦失去平衡就会生病,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状态。治疗上要进行调节,《素问生气通天大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很多中药和方剂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尽快使体内失衡状态得到纠正。
      在风湿免疫方面,中医的双向调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使亢进的体液免疫下降,使低下的细胞免疫上升;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皮质功能失调,有属阴虚者,有属阳虚者,补阴助阳,平调阴阳都能提高皮质激素水平;双向调节血管通透性,既能消除血管壁炎症,降低通透性以使消炎、消肿,也能增加血管通透性以促进瘀血吸收;双向调节血液粘度,既能抗凝、抗栓塞,又能促进循环,加速血流等。采用恰当的双向调节方法和方药,就能把人体调节到症状消除,病情缓解,并能重新建立正常的免疫功能、正常的内分泌功能、正常的内脏功能、正常的血管和循环功能等,达到消除病症增强体质的目的。双向调节是中医中药治疗免疫病的病的基础。
      众所周知,免疫功能紊乱与大多数风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应用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虽能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但同时也可导致正常免疫功能的低下,容易诱发感染等并发症。而中医则重视人体的正气即本身的抗病防病能力,中药本身不是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但大量临床报道和实验证实,通过补肾(如金匮肾气丸)或健脾(补中益气汤)等扶正疗法,可以调动机体促进自身增加激素、细胞因子的分泌,发挥其治疗效应。尤其是组成中药复方后可针对不同证候类型,发挥相应调节作用,使偏亢的免疫反应得以平息,使不足的免疫功能得到恢复,这种通过多层次、多途径抗炎止痛的所谓“双向调节”治疗机理,值得深入探讨。
      (六)中成药制剂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疗效肯定
      近20年来,在大量的临床研究基础上,一些专家与药厂联合将许多有效验方或单味中药制成中成药,方便患者携带服用,便于临床推广应用。应该说中成药在治疗风湿免疫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尫痹康复冲剂、尫痹清灵冲剂、益肾蠲痹丸、痹苦乃停、痹隆清安等中成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狼疮冲剂治疗脾肾两虚型红斑狼疮;益肾通督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通脉灵治疗硬皮病等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见《中国中医药报》2006.12.6.)。近年来从传统抗风湿中药里提取有效成分治疗风湿病,如从中药雷公藤根中提取雷公藤多甙、从青风藤中提取青藤碱(正清风痛宁)、从白芍中提取白芍总甙(帕夫林),药理研究均有良好的抗炎镇痛和免疫抑制作用,临床观察取得较好疗效,已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疮、强直性脊柱炎等病的治疗,显示出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最近还有专家临床证实,中成药清开灵针剂能有效地改善系统性硬化症(MS)患者的神经症状,而且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七)结合实验研究成果灵活用药,使治疗更有针对性
      近二三十年来,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研究进展很快,在调节免疫功能,抑制免疫、提高免疫方面;在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方面;在抗过敏、抗变态反应方面;在抗关节炎、消炎止痛方面;升高血液细胞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中医临床应用和研究帮助很大,可使中医的临床经验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如龟甲补肾,因为其有提高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作用;土茯苓治疗口腔溃疡,因为其有免疫抑制的作用;丹皮治疗皮下瘀点,因为其有抗血管炎、抗栓塞的作用;白藓皮、黄芩治疗皮疹、皮炎,因为其有抗过敏的作用;女贞子治疗血虚头晕,因为其有提高白细胞的作用等。临床上即可依据辨证用药、辨病用药、对症用药,还可依据药理用药,如能将这些结合起来,将能使辨证治疗更有针对性,从而使中医的治疗水平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境界。
      (八)中药远期疗效好,生活质量高
      许多风湿免疫病都是慢性病,有些是终身性疾病。大多需要长期治疗,有的需要终身治疗,这只有中医中药才能做到。中医中药所使用的因人而异,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既能使这些慢性病逐渐控制,好转、缓解,也保证了长期服用中药安全有效。虽然中药一般起效较慢,即刻疗效或短期疗效不如西药,但服用中药一段时间后,疗效就渐渐产生,而且会越来越好。如红斑狼疮病人,经半年至2、3年的治疗后,不但能将泼尼松(强的松)减量、停用,而且效果会渐渐积累,使病情好转而缓解,直至完全缓解。他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强直性脊柱炎、过敏性紫癜、结节性红斑、干燥综合症、白塞病、骨关节炎、痛风等有些可单用中药治疗,有些可中西医结合治疗,但最终需将西药停用,坚持用中药治疗。中医治疗风湿病一般注重扶正祛邪结合使用,尤其注重在祛风除湿,驱除外邪同时补益气血,滋补肝肾。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肝主筋”、“肾主骨”,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则风、寒、湿等外邪易乘虚而入,而补益气血,滋补肝肾,正气充足,筋骨得养,未病者可防,已病者可尽快恢复。故许多医家非常重视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法在风湿病治疗中的的运用,如常用补肾之品金狗脊、川断、桑寄生、杜仲等,阴血虚者加当归、白芍、熟地,阳气虚者加黄芪、肉苁蓉、附子等,肝肾气血充足,筋骨得养,正气存内,即可防御各种外邪的入侵,又可大大提高患者体质,提高其生活质量。
      (九)中药毒副作用少,可以长期乃至终身服用
      中药绝大多数是很安全的,没有明显的不良毒副反应,可以长期服用,甚至终身服用,这已为二千年的临床实践所证实。我院临床有慢性风湿免疫病患者服用中药长达5-10年之久,他们病情稳定,日趋好转,体质尚佳,而且从没有因服中药引起过不良反应。检查心肺肝肾功能、血液细胞、补体、免疫球蛋白等均在正常范围内。平时很少感冒,说明已经重建了正常的免疫功能。这说明长期服用中药,只药药证相符,对人体是有益无害的。但要注意的是,风湿病人服用中药,一定要注意保护脾胃,“脾胃为兵家之饷道”,脾胃健运,气血化源充足,正甚则能抗邪,同时有利于驱风湿类药的吸收利用。可以说,长期的、慢性的、一辈子的风湿免疫性疾病,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一辈子服西药,但可以一辈子服中药。当然,也有少数中药有明显的副作用,有即刻的,也有远期的,要注意尽量不用或少用这类药,如有不良反应,要尽快进行调整。
      (十)中医康复手段多样,注重养治结合
  中医非常重视患者的调养,强调在积极进行中医药治疗的同时,注重病中及病后的调养,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并预防风湿病的复发,同时许多康复手段对缓解症状,改善功能,预防加重或复发均有积极作用。
运动调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适度运动对疾病恢复至关重要。可选用关节活动操、太极拳、意念气功、散步与慢跑、健身操等项目。多进行手、足部运动,适度的握拳—分开手指,多屈伸关节,会有益处。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运动,既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又有利于恢复关节的运动功能,预防强直畸形及肌肉萎缩。但是,盲目地加大运动量,忍痛进行关节活动是不可取的。
  饮食调理:中药食疗对康复大有裨益。注意既要增进营养,提高体质,又不可过食肥甘厚味,营养过剩过多的或不足均不利病情的康复。同时要注意不同的疾病选用不同的食谱。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久治不愈者,可据证选用补益肝肾食物制成药膳,如羊肉煨骨碎补、猪腰炖杜仲,枸杞羊肾粥等;痛风患者,当尽可能避免进食高嘌呤类食物,如动物内脏、沙丁鱼、豆制品及发酵食物,严格禁酒,尤其是啤酒。可多食富含维生素与纤维素的蔬菜水果,适量食用富含蛋白类的食品如鱼、鸡蛋、牛奶等。还可用薏苡仁、山药、扁豆、百合、枸杞子等调配成药膳,有利患者康复。 
  起居调理:居住、工作环境宜干燥、朝阳、保温,阴冷潮湿对恢复不利。避免剧烈活动及过度的体力消耗,避免长时间保持单一动作,睡眠时床垫过软或过硬均不适宜。
      心理调理:患者由于长期罹病和不间断的诊治,承受很大的经济负担和肉体痛苦。症状严重者虽生命尚存,但日常生活难以自理,情绪及社会生活大打折扣。也有的患者畏惧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带来的副作用,心理压力大,经常自行停减,病情多次反复,致使生活质量下降。对这部分患者需加强心理疏导,耐心安慰,帮助其正确对待疾病,保持心态平和,情绪乐观,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历代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大量的经验,并以其简、便、廉、验的特点赢得广大患者的喜爱,充分体现了中医中药在治疗风性疾病中的独特优势。如果中医能多学习一些西医知识,临床上尽量掌握两门医学知识,既进行西医的诊断,又进行中医的辨证论治,选择中医和西医的最佳治疗方案,这将会使中医风湿科医生的整体队伍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理论和临床出现一个质的飞跃。

      以上即为渔父国医馆长沙中医旷惠桃教授为大家带来的中医在治疗风湿病的优势,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的中医知识,欢迎登录渔父国医馆官方网站:http://www.yufuguoy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