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可治病防病,但必须要了解各种注意事项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2-05-10 浏览量:2385
传承 / 传播 / 开放 / 包容 / 绿色/ 健康
做有情怀的医馆 / 有温度的产品
渔父 / 2022 / 健康续航
  刮痧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配不同的“润滑剂”,并运用相应的手法在体表进行反复刮拭,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等,称为“出痧”变化,以达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驱邪排毒的效果。
  理论中,“痧”是经络气血中的“瘀秽”,俗称痧毒。它是阻碍气血的运行、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交换、引发组织器官的病变,故中医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
  刮痧时的出血现象只是通过挤压扩大了细胞之间的间隙,使血管内的有毒瘀血能够顺利地渗透出来,临床上我们把患者皮肤上用特制的刮痧器具刮出的红色、紫红色斑点、斑块称之为痧。
  “痧”是形成诸多疾病和加速人体衰老的有害毒素,也可以说从微循环中分离出来的瘀血及病理产物称为痧。
出痧的意义
  一般在刮拭后皮肤表面会开始出现痧点,有些会融合成片状,刮痧治疗后24~48小时局部皮肤触摸时有痛感或有热感,均是属于正常反应。一般一周左右即可恢复正常。
  刮痧时的出痧情况,是疾病作用于人体外部的表现,而“亚健康”人群和已经患病的人在刮痧后都会有出痧的表现,但程度不一,具体情况具体辨别。
  痧的部位浅,颜色鲜红,分布分散,疼痛轻,则病情轻,体内毒素产生的少。反之,痧的部位深,颜色紫红,分布集中,疼痛重,则病情重,体内毒素产生的多。如果通过刮痧,出现痧色由浅变深,分布由分散到集中,疼痛由轻转重等现象,表示病情加重;反之,病情轻愈。出痧后的颜色也可以反映身体相对应的情况,比如鲜红有热,暗紫有寒湿,暗黑有血瘀等都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诊断治疗。
适合刮痧的群体
  对于平时不爱运动、喜欢吹空调的人,刮痧可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化解湿气,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暑湿、暑热症者,有立竿见影之效。日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运用刮痧疗法,在刮痧板与皮肤的摩擦作用下,刮到皮肤发红出现皮下出血点,通过刮痧产生的热能,使汗孔张开,痧毒随即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刮痧注意事项
  1、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邪气可从开泄的毛孔直接入里,要选择好的治疗场所,空气流通清新,并注意保暖,注意避风,尽量少暴露皮肤。
  2、勿在过饥、过饱及过度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刮痧治疗。
  3、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匀,以能耐受为度,达到出痧为止。婴幼儿及老年人,刮拭手法用力宜轻。
  4、刮痧治疗使汗孔开泄,邪气外排,要消耗体内部分的津液,故刮痧后饮温水一杯,休息片刻。
  5、刮痧治疗后,须待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8小时左右,如果刮痧面积大,最好当天不要洗澡。
哪些人不适合刮痧
  1、包括1岁以下幼童、孕妇、癌症患者、年老体虚者、空腹或刚吃饱的人、水肿者、严重静脉曲张者(血管壁弹性较差)、糖尿病患(伤口不易愈合)、心脏病患,以及凝血功能不正常、血液疾病患者等。
  2、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凝血能力也会较差,且正在服用阿斯匹灵等抗凝血药的人,皆不适合刮痧。
  3、表皮如果有伤口,或有皮肤炎、过敏、长痘痘、毛囊炎、湿疹、荨麻疹等,就不该刮痧,以免感染。
  4、曾外伤手术、韧带或肌腱部位的急性损伤的人,不宜刮痧。
  5、眼睛、耳朵、鼻孔、舌、口唇五官处、前后二阴、肚脐(神阙穴)处禁刮。
  6、大血管在体表明显处禁刮,可用棱角避开血管,用点按等轻手法。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浮肿患者,可用刮痧板厚边轻手法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拭。
  以上中医外治科普资料仅供学习参考,鉴于每个人的体质及具体情况不同,建议刮痧前先请咨询专业医生指导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