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怕冷、手脚冰凉等虚寒体质,趁着三伏天让身体暖起来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4-07-07 浏览量:605
  “冬病夏治”是中医“整体观念”以及“治未病”思想的体现,传统中医认为春夏养阳,夏天为阳气蓬勃之季,要固护阳气,这种固护是指通过中药汤剂,针灸,艾灸,推拿等等提升阳气,驱散自身寒邪,扶正祛邪,以防止秋冬季节寒邪留恋,与外界阴气呼应而发病。
  大多怕冷、怕风、手脚冰凉、易腹泻、便秘、痛经的人群,多属于虚寒型体质,养生保健尤其要把握好三伏天的黄金时间,三伏天集天时之利,行人和医事,遵天人合一法,有助于身体的调养,因此抓住三伏天的调治,必将起事半功倍之效。
  一、三伏天时间概念
  三伏天是每年的节气从小暑到处暑之间这段时间,为期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也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暑气最盛,太阳最炙烈的时候,这种高热除了阳光毒辣外,空气中不流通的热气,像个大烤箱,尤其在南方潮湿一点的地区,人就像生活在巨大的蒸笼里,有种蒸包子的感觉,又潮湿、又闷热,气压又低。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未伏为10天。但是其实入伏的头10天重要,抓住全身怕冷,关节酸痛、骨痛,肺系慢性病、过敏等作为为调理体质的关键。
  二、三伏天对扶正祛邪的理解
  所谓“扶正”指的是提升和恢复人体自身的正气。所谓正气,我们可以理解为与我们生之俱来的自我抗病能力,抵御外邪的屏障厚不厚实。“正气”是天生的,就像每个人来自父精母血的那一刻基因已经决定了您体质的强弱,后天虽然补充不了您天生所带来的正气,但还是可以不断的修正平衡和保养,以使其保持旺盛。
  所以所谓的“扶正”,就相当于最大限度的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简单的说,就是缺什麽补什麽,使身体达到平衡状态。身体感觉寒冷就让它暖和起来,口渴了给水喝,肚子饿了给饭吃,但如果反过来口渴给饭吃,肚子饿了给水喝就不合适。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很多人在实际生活中该补什么,不该补什麽经常搞错。有的人处于感冒、发热的状态,此时还在进补,都用一些黄芪、人参、鹿茸等,其结果当然如同火上浇油,而且越治越糟。正所谓虚不受补,反受其害!
  三、扶正前先辨别体质
  中医讲扶正,首先需要辨别证候,也就是辨别你的气、血和阴、阳。对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我们应怎样进行扶正?简单的说,就是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虚补阴、阳虚补阳。
  为什么很多人扶正没有效果?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扶正没有找对方向,应该要先从体质虚的那一边扶起才叫做正,不能乱补,不是所有的补药对每个人都有效,比如有的人属于阴虚体质,本来身体就燥热,动不动就发汗,结果看到那些大补元气的:红参、黄芪、熟地、阿胶、大枣补养气血,补起来,结果不但效果不佳,越补体力越差,还增加了食欲不振,恶心胸闷,虚火特别大,越补越阴虚等症状。阴虚的人需要滋阴养血,这就变成了虚不受补的情况。
  除了补的药物不对,补的时间也不对。大热天这样补,阴虚的人因为体内有湿热或热毒之邪,会越补越虚,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清利湿热或清热解毒,然后再考虑补气或养血。这就是中医提倡的先清后补,先祛邪再扶正。
  四、“祛邪”指的是祛什么邪?
  所谓“祛邪”,其中的“邪”包含两方面,一是指身体致病的原因如风、寒、暑、湿、燥、火六邪,或者病理产物如肿瘤、结节等,通过“驱邪”以达到消除炎症反应或阻止肿瘤、结节的发展的作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传统中医的治疗多是从整体、系统的考虑,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全身的血液运行,健脾养胃强化身体机能,而不仅仅是单纯针对某一病灶的局部治疗。中医祛邪多用清热解毒、或活血化瘀的药物,多以清、散、化的方式祛邪外泻。
  五、如何祛邪?
  体内热量少了就是阳虚,常说的怕冷体寒,需要温阳,将寒气驱出体内,此时适合在三伏天采用三伏贴、艾灸、督脉盘龙灸等三伏治方式进行调治,以达到祛湿排寒,固本培元,调和阴阳的作用。